寄件者 2010.6.13 擁抱環境史 |
因為火燒得離眉毛越來越,我要自己必須交出一件功課後才能回頭整理演講的回憶,以致遲到如今。
滂沱大雨的週日午後,謝謝大家到來。
清晨六點才收店回家的凡諾的當家們,還沒睡醒就得衝過來開門。Emily一到,大雨中看到我們幾個站在門口等她,那副驚駭自責的表情,應該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自我的腦海淡去。XD(凡諾逐漸度過創業維艱時期,憑實力-而不是錢幣-累積了一些聲名,我也很替他們高興。)
校務和研究繁忙之中,爽快應允小朋友遊戲的曾老師,領我們搭時光機,體驗她的生命與研究如何交織成一幅人生的錦畫。而除了環境史研究的架構意義和臺灣環境史的重要事件,也許對於我們來說,更珍貴的是能夠一起回顧她從閻錫山到環境史、從歷史學系到通識中心的旅程。
身處於現在這個世界,選擇專攻歷史的我們,即便不研究環境史,也都難以排除各樣脈絡的跨界。去何處安身立命?怎麼和別人溝通共處?如何在飄搖裡把持對知識的熱情?曾經學習歷史,如今轉到其他路途的我們,則在曾老師飛揚的神情中想起來:自己不也是一種跨界。年少時埋入體內的史學種子,現在是每天勞碌應對社會機制的潛意識。或是,從未想過會碰上的一位大學老師,一股單純爽快的活力,給我們增添幾許於燠熱紅塵翻翻滾滾的精氣。
選擇好不好?前方是什麼樣?努力就夠了嗎?向前望時我們都不知道,甚至回頭看的時候也都很難說。不過,當我們看到幕前的談話時間結束,多年前修過課的、現在的一起奮鬥的、今天恰好來到的、多年故舊的,大家紛紛圍在曾老師身旁,可能就明白了老師開朗的神采由何而來,同時也多少感受到面對自我的意義。於是我們領受了一些由一位在理工大學通識中心研究環境史的長者散發的勇氣,踩向雨中而去。
而小小的聚會,越來越具有金鋼合體(Q版鋼彈?)的構造,好些人伸出手腳來搭著,讓一切成形。非常謝謝你們的幫忙,值日生我,感動也滿足。
大家,秋天時,若有空,再來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